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中欧投资现新变化:中企开启全球“补链”进程,对欧投资更重质非量 天天百事通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房产 > 正文  2023-06-28 08:32:12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上周中德中法又一次迎来互动的高潮,在这背后,中欧之间的商贸投资依旧紧密。


(相关资料图)

中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已超2300亿美元;2022年,欧洲对华投资12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70%,汽车领域继续成为最大热点;同期中国对欧投资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1%,新增投资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等领域。

欧洲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6月初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保加利亚等11个欧盟国家对1.6万人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欧洲应该与中国保持良好经贸关系,4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欧盟“必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多年跟踪中企在全球投资、布局的普华永道全球跨境业务中国主管合伙人黄耀和和他的团队,也洞察了一个新动向。在黄耀和看来,2009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增长强劲,2014年后全球产业链的大部分其实已经被中国企业买下,如今中企在全球的投资更多地在“补链”,即弥补中国企业过去因不具备专业能力而留下的空白。因此,当前中企在欧洲、在全球的投资更注重质而非量。

中企对欧投资不再“盲选”

黄耀和认为,放眼全球,产业底层的技术体系在经历更新换代,所以当前的投资与2009年前后有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我们过去关注目标风险、产品、技术、人员、评估团队,并不会研究垂直行业、产业链整合,而现在我们需要知道该如何去整合。此外,各个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也更加谨慎。”

黄耀和认为,在内外变量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了中企当前的投资总量不会像以前那么多。在他看了,现在中企的投资行为更精准、更注重质量,“所以我们不必紧盯着数字,不必被总量的减少动摇,因为这种变化是与需求的变化相符的。”

普华永道德国中国业务部负责人唐厚德(Thomas Heck)也认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十几年前开始的对外投资浪潮中,中企大量的投资是由企业“走出去”的强烈意愿驱动,购买的东西未必适合自身。“今天,许多来自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者进行并购,是由利益驱动的,他们希望能够从投资中获利,实现基金的增值。因此,他们会‘百里挑一’,非常仔细地挑选这些资产,寻求真正的优质投资,计划在未来五到十年内把它变成真正有价值的业务,并且与中国追求在某些行业领先的总体战略相匹配。”他说道,“比如,某些中国企业或基金目前正在欧洲寻找并挑选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具体企业,如今的海外投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所以投资总量在减少。”

唐厚德认为,当前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重点经历了从产品、技术到品牌的转变。他以汽车行业为例回顾道,2000年前后中国投资者对欧洲传统的大规模工业产品非常感兴趣。比如,有中国投资者收购了德国的冷加工生产线,把规模巨大的工业化设备拆除,带回中国;之后,中国企业又收购了几十家汽车供应商,他们的目标不是像博世那样的顶级供应商,而是收入在5到10亿美元的第二或第三梯队企业。“这些企业对中国投资者非常有吸引力,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收购它们升级技术,掌握遍布全球的工厂。”他说道。

如今,让唐厚德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非常强大。3年后重返中国,他直言,马路上的车变得更多了,尤其是电动车。这一趋势也走进了欧洲。“如今,中国车企在欧洲投资的重点是寻找合作伙伴,以供应商的身份进入欧洲电动汽车市场。这是目前最新的趋势。比如,一家制造电动车电池的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收购一家声誉良好的德国企业的部分股权,以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否则,中国企业需要用几年的时间建立品牌,获得欧洲市场的信任。”他说道。

至于欧盟最新通过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可能对中企投资造成的影响,唐厚德表示,目前还没能形成完整评估。“目前看来,它会影响化工、水泥、钢铁、铝等工业部门。”他说道,“从我的角度看来,主要有两种可能的应对:一是欧盟此举可能会鼓励绿地投资或棕地投资,即鼓励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建厂,在欧洲生产钢材、混凝土等产品,以避免处理碳关税问题,而不是在中国升级他们的工厂;二是中国企业需要证明自身产品的碳排放量符合欧洲绿色协议制定的标准,同样也不会触发碳边境税。”

欧洲市场吸引力仍在

不过,唐厚德认为,对于已经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首要问题显然是欧洲经济形势下滑,很多公司因通货膨胀遭受损失,这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所以,他建议中国投资者为这种情况做好准备,了解自身的挑战和承担的风险,在海外准备一定的流动性资金以确保在欧洲的投资能够在关键时刻生存下去。其次,唐厚德也没有回避包括中国在内的非欧盟投资者面临监管方面的挑战。

尽管挑战不小,但唐厚德认为,拥有4.5亿人口的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不仅有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高收入国家,也有东部的中等收入国家,单单是前者这些高度工业化国家本身就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

近日,英国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宣布,通过旗下伦敦发展促进署(London &Partners)推出名为“Grow London”一揽子商业支持服务方案,通过鼓励创新创业、帮助初创公司拓展海外发展机会到提供创新激励计划等方式帮助在伦敦的高增长行业公司快速发展,进而促进经济以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据悉,此次推出的一揽子商业扶植方案不仅包括赋能伦敦当地公司拓展海外机会,也包括通过伦敦发展署在中国、美国、欧洲和印度的办公室,帮助海外企业在伦敦落地发展。

伦敦发展促进署外商直接投资总监布莱登(Neil Brigden)布莱顿给出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国在英国的投资总额达到800亿美元,伦敦在金融科技、绿色科技、AI、加密货币等高科技领域具有优势,刚刚过去的2022年,在伦敦的高科技产业领域总共募集资金200亿美元,位列全欧首位,而2023年开头的五个月,高科技领域投资增速依然强劲。

“中国企业希望进入欧洲市场,因为欧洲消费者的需求与中国制造商的供给是相匹配的。欧洲消费者受通货膨胀影响,他们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十年前一个德国人可能更关注奔驰、宝马这样的传统品牌,今天他们更关注实用性和价格,更想要高性价比的产品,而欧洲制造商目前还无法提供这样的产品。中国企业有好的价格、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品牌,能够填补这部分供给的空白。”唐厚德说道,“也许五年后欧洲本土企业能够提供类似的产品,市场格局会发生变化,面向中国企业的机会窗口关闭,但是五年的时候足够使得中国品牌在欧洲建立自己的声誉。因此,对于那些拥有目标客户的中国企业来说,目前的欧洲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

关键词:

相关内容